多家上市企业跨界储能失败(附股)
2023-12-11 09:12
来源:财联社
描述
①今年跨界储能企业遭遇了严峻挑战,近十家决定放弃布局或削减投入,有相关公司称要更加聚焦主业。 ②“价格战”无疑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欧洲户储市场今年“退烧”,也导致部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①今年跨界储能企业遭遇了严峻挑战,近十家决定放弃布局或削减投入,有相关公司称要更加聚焦主业。

②“价格战”无疑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欧洲户储市场今年“退烧”,也导致部分企业的海外战略失灵。

③专注核心业务,形成独特的技术和市场壁垒,更有助于形成竞争力,也有企业正在这样操作。

储能行业,一度成为“新高地”,吸引了不同行业的企业跨界涌入。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演变和竞争的猛然加剧,今年这些跨界企业遭遇了严峻挑战。

财联社记者统计,下半年以来,昆仑万维(300418.SZ)、松发股份(603268.SH)、百合花(603823.SH)等近十家跨界储能企业,决定放弃储能业务或大幅削减投入,其中,有相关公司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要更加聚焦主业。此外,今年还有一批近年跨界储能的企业被终止上市。

目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储能市场价格竞争,无疑对发起撤退企业的决策重新考量产生重要影响。欧洲户储市场从去年井喷到今年“退烧”,也导致派能科技(688063.SH)等部分企业的海外战略失灵,并鲜明地反映在业绩上。

面对市场的残酷洗礼,这些新兵退场,是自身不足,还是行业淘汰?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跨界企业在储能领域遭遇的内外部挑,超出了初入行业时的预期和应对能力。尽管目前市场变数重重,但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的依赖性不会减弱,储能行业长远来看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型背影:多家上市企业跨界储能失败

近年以来,众多上市公司盯上储能这片蓝海,尤其2022年市场热度空前,数十家A股公司群雄逐鹿,来自食品、陶瓷、物流等多元领域的跨界者,试图在储能领域搏得新机,其中有不少企业跨界是为了扭转原本经营不善的局面。

但是很快,后来者的转型储能之路变得艰难起来。不少上市企业转型之路才刚刚起步,就被迫放弃储能业务,甚至面临退市破产。

游戏公司昆仑万维11月底公告,拟转让控股子公司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计划剥离储能业务。昆仑万维表示,为更好地聚焦AGI和AIGC业务,减少外界对于公司多元发展方向的疑虑,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宁波点金和昆诺天勤所持北京绿钒50%的股权及未来可转成股权的可转债转让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周亚辉。

昆仑万维公司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年初,公司制定了“All in”AGI与AIGC的长期战略,因此剥离储能业务。公司还计划,以后上市公司不再直接做任何人工智能上下游以外的其他行业控股型或长投型投资。

事实上,不少放弃跨界储能的公司,战略举措都在聚焦主业、砍掉旁支。10月19日,松发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此前,今年6月,松发股份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不低于51%且不高于76.92%股权。而在终止这项投资之后,松发股份还相继完成了旗下酒店设备用品公司、在线教育服务公司的相关清算和注销事项。公司认为,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还有公司则透露,因为市场变动、价格更迭等原因,而放弃了对于储能的投资。例如,9月12日厚能股份披露,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9月18日,厚能股份公告称决定将所持有的辽宁厚能智能机械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出售给秦皇岛劳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出售金额为0元。

类似情形的还有百合花,作为有机颜料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1.77亿元跨界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但2023年7月,百合花公告称,修订此前定增方案,取消了此前计划的年产40000吨电池级磷酸铁锂项目、年产3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在相关分析报告中,公司有记录今年碳酸锂的市场价格下降的波动风险。

此外,今年还有多家跨界储能的公司相继退市,包括7月退市的*ST宋都股、*ST必康,5月退市的*ST未来等,这也宣告了其转型失败的结局。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不少跨界储能的企业,由于技术沉淀、人才储备、供应链体系、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不足,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运营的突破,而更多选择拼凑团队,打造同质化产品。在资金、产能、研发、人才、产品迭代升级以及价格战下,部分企业水土不服,自我进化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行业洗牌。”

竞争加剧陷价格战 行业面临优胜劣汰

从今年整体经营情况来看,储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变局。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涉及储能业务的51家A股公司中,有近四成的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特别是在第三季度,超过半数的公司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孚能科技(688567.SH)、亿华通(688339.SH)、保力新(300116.SZ)等部分公司陷入亏损。

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需求的下降,特别是储能电芯价格的急剧下滑。自年初以来,仅仅不到三个季度的时间,储能电芯的报价就跌去了近一半,市场上的最低报价已跌至0.45元/Wh,甚至有厂家报价低至0.42元/Wh。这种持续降价的趋势,直接导致了储能系统及其项目工程、采购、建设的单价持续下跌,进而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漩涡。

储能系统集成商也成为了行业价格内卷的主要推手。10月底,中国华能集团在储能系统框架集采中的报价便是一个明证。一家投标方的报价为0.724元/Wh,但这个“历史最低价”仅维持了几天,就被0.644元/Wh的新报价所打破。相较之下,8月份的储能系统投标均价还是1.08元/Wh。

业内人士形容这种价格走势为“跌破地板价”。尽管表面上报价差异似乎不大,但放到兆瓦级、甚至吉瓦级的项目规模上来看,差价可高达数百万元,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项目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机构统计,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280Ah电池产能规模已超过250GWh,整体储能电池产能规模约263GWh,实际电池产量约75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为28.8%。低于50%的产能利用率反映了电池供应过剩问题,这也导致电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低价竞争成为了首选,供应商不得不降低价格,导致利润率收缩。

从出货量的格局来看,储能头部企业虽然格局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宁德时代为例,2023年上半年其市场占有率就有所减小。同时,行业的高速增长也为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海辰储能、远景能源等新玩家的出货量占比也在逐步增加。

隆众资讯分析师宋晶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寡头趋势明显,预计未来新建产能亦集中在头部企业。随着行业规模到一定程度,将通过不断地洗牌,淘汰、出清落后技术产能。未来 2-3 年,随着主流企业的产能逐步释放及新玩家的成长,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破局法门难循旧 找准前景是关键

突破市场困局的关键在于找准未来前景。由于国内储能市场难以规避的竞价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计划“出海”,以此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去年,率先进军海外市场的储能企业获得了巨大红利。

例如,把海外市场作为“主战场”的派能科技,归母净利润也从2018年的4546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2.73亿元,海外市场收入占比高达95%,毛利率一度高达40%以上。

然而,财报显示,派能科技Q3单季度主营收入4.92亿元,同比下降71.29%;单季度亏损3831.03万元,同比转亏。另一户储龙头鹏辉能源(300438.SZ)Q3的营收和利润也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约2300万元,同比下降88.28%。

对于业绩不佳的原因,派能科技在业绩说明会中称,户用储能行业由于欧洲地区面临下游企业去库存等因素影响,市场增速阶段性放缓。“户用储能代表着一种新的表后能源利用方式,我们长期看好该行业的发展。但行业短期受政策、库存及宏观环境影响,波动较大。目前在不同的区域市场库存情况不同,但相比上半年库存积压情况已有改善。”

“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短期难以消化库存,将持续影响后续出货。”高工产研为此下调2023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预期为180GWh,相比年初的230GWh下调约1/4。华宝新能(301327.SZ)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目前欧洲市场储能产品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面对内外部压力与价格战,储能企业在技术迭代以及电池工艺的选择尤为重要。以不同技术路线为切入点,强化前瞻布局、合理规划产业链布局,更有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储能行业的未来,依旧在激烈的角逐下等待着柳暗花明。

目前,在新型储能方面,中国能建(601868.SH)推出“压缩空气储能业务”,称要抢占此新赛道,湖北应城、甘肃酒泉等一批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都已开建。中国天楹(000035.SZ)以“重力储能”为切入点转型新能源,依托江苏如东项目所研制的“100MWh重力储能成套装备”,据称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重力储能成套装备,被国家能源局列为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上海电气(601727.SH)则深入布局钒电池,已具备kW-MW级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能力。

“实践表明,专注核心业务,形成独特的技术和市场壁垒,将成为企业稳固自身地位、迎接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许杰称,企业可探索与新能源、电动汽车等行业的深度合作,或积极布局下一代储能技术。同时,企业不应孤军奋战,而应寻求合作伙伴甚至进行策略性联盟,共享资源,协同应对市场变化。此外,企业也需针对市场定位和业务能力进行优化,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Copyright © 2022股票财经365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