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重磅消息,不动产登记“全国联网”!
2018-06-19 16:39
来源:财经365
描述
端午节小长假,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美国发动贸易战”吸引了,一个房地产领域的大事件,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央视新闻报道: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端午节小长假,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美国发动贸易战”吸引了,一个房地产领域的大事件,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央视新闻报道: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我国不动产登记体系进入到全面运行阶段。自然资源部最新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全国335个地市、2853个县区共设立3001个不动产登记办事大厅、3.8万个窗口,8万多一线登记工作人员平均每天为30多万企业和群众提供不动产登记服务。自然资源部还特别强调,要防止“小产权房”通过不动产登记合法化。同时要严厉打击滥用职权伪造材料虚假登记,故意错误登记,为融资违法登记,恶意串通违规登记和泄露登记信息的行为。


这意味着,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时提出的“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在经过将近11年的努力后,终于真正获得了实现。

 

它还意味着:任何一名中国公民,其名下拥有的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已经确权的不动产(包括房屋、土地、草原、海域、林地等),都可以被自然资源部的系统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一名贪官还没有把多余的房子,转移到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人的名下,那么他基本上已经暴露在聚光灯下。至于炒房客,他在中国内地拥有多少套房子,也都可以瞬间统计出来。所以,自然资源部一定掌握了海量“爆炸信息”。比如每个城市里拥有房产最多的人是谁,房屋市值最高的人是谁,在炒房中获得银行贷款总额最多的人是谁等等。

这些名单如果公布出来,可以天天做媒体的头条。

 

当然,自然资源部会不这样做,因为这涉及公民的隐私。(谁可以查询公民不动产信息,上述央视视频有详细说明)

 

通过这个系统,自然资源部还可以清楚知道每个城市有多少房子,其中住宅占多少,住宅有多少套,总面积是多少,这个城市的住宅是否已经过剩。

 

那么问题来了:“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的联网运行,将给楼市带来什么?

 

第一,将让楼市变得空前透明,让国家层面的决策部门对楼市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有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第二,对贪官污吏构成巨大的心理威慑,让他们在“聚敛”房子的时候心存忌惮。

 

现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越来越严格。虽然财产公示尚未全面实施,但内部申报已经相当严格,一个处长少申报几千股股票,都会被纪检部门谈话,更何况少申报房产。如果你名下房产太多,你就面临一个合理解释的问题。转移到直系亲属名下,等于没有转移,仍然被看得清清楚楚。转移到其他人名下,则随时可能拿不回来。

 

所以,这个系统会让很多贪官污吏“吐出”多占的房产。

 

第三,炒房客的信息被看得清清楚楚,曾经炒过哪些房子,贷款多少次,甚至每次过户记录都可以看到。如果国家愿意,随时可以对这些人停贷。

 

第四,不动产统一登记,也为房地产税出台铺平了道路。

 

未来房地产税是一种地方税,国家给出征收的基本框架,地方人大根据国家法律来制定地方实施细则。但国家可能会要求,在多个城市拥有多套房产的人,不能全部豁免房地产税。

 

比如一个人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拥有一套住宅,肯定不可能每套都享受免征房地产税的优惠。很有可能是:你在哪里缴纳社保,才可能在哪里豁免一套。

 

但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或者旅游养老性质的城市,恐怕很难对外地购房者征收房地产税,那样做的话会让地方经济无法维持。

 

第五,不动产统一登记后,还为征收“空置税”提供了便利。

 

曾担任中央财办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杨伟民日前曾透露,他在中财办的时候,请有关单位通过“用电量”对全国住宅的空置情况摸底调查,发现我国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住宅的空置率都相当高,比日本还高(日本是13%)。他建议有关方面“尽快制定空置标准”。

 

此前在今年两会期间,社科院专家公开建议开征“空置税”。而香港政府近日也表示,可能会针对开发商征收新房的“空置税”,防止捂盘。

 

有了不动产统一登记,政府就可以要求拥有3套或者以上住房的家庭,必须自己申报材料,证明房屋没有空置。

 

或许有人会问:不动产全国联网,会不会导致贪官和炒房客集中抛售房产,让房价下跌?应该说,推进全国联网已经说了很多年,该减持的房产早就开始在卖,这个因素已经基本上被消化了。

 

总之,不动产全国联网最大的用途是:为开征房地产税服务、为开征空置税服务、为不动产抵押服务、为政府管理楼市服务,同时对贪官污吏和炒房客产生威慑。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