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最新财报季后,软银近乎“清仓式”减持阿里,段永平管理的基金也卖出阿里、重仓拼多多。
这和两家公司当下“一进一退”的态势,截然相反。
最近一年,阿里净利润增长曲线“旱地拔葱”,拼多多则拐头直下,二者差距一步步拉大,八个拼多多才能挣出一个阿里。
资本市场也上演类似“剪刀差”:一年前,阿里眼看着拼多多抢走“电商一哥”位置;如今,又轮到拼多多仰望几乎2倍市值的阿里。
一个是电商基本盘企稳后向着“大消费+AI”平台进击,另一个是高增长神话随着电商不再“唯低价论”走向终结。
一进一退,显而易见。
但商业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正如去年今日,哀叹“阿里走下神坛”的人,持票至今将赚取近50%的收益,现在不被看好的拼多多,或许也能在时间里酿出美酒。
反之,此刻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阿里,也有概率像曾经春风得意的拼多多一样,将来转入低调。
在电商江湖里,企业“进”与“退”的状态改变,让行业主旋律从来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那么,进退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这又是否会影响企业的长期价值呢?
不同的“进退哲学”,写在公司的基因里
同样是出海,阿里国际把支付宝、菜鸟、阿里云等兄弟业务一并带了出去,走“大而全”路线;Temu却“轻装上阵”,不建物流、不做支付、不搞内容,专注卖货。
不同路径背后,是阿里与拼多多有自己的“求进哲学”:前者是从电商向外的“相关性扩张”,后者是以电商为焦点的“同心圆扩张”。
简单理解,阿里不仅想挣电商生意的钱,从用户下单、支付到收快递的整个交易链条,其都要分一杯羹,板块间流量互导、能力共享。
拼多多无论是从前的百亿补贴,还是当下的农研专项、电商西进,始终围绕“做大做强电商”下功夫。
而路径的分化,也导致两家公司办事风格大不相同。
阿里打仗,往往是“三板斧”——战略定调、小目标插旗、自上而下的OKR体系压阵,先把拳头挥出去。
拿AI来说,吴泳铭宣布“用户优先、AI驱动”战略后,蔡崇信转头立下“三五年内所有业务注入AI”的军令状,各BG考核表上随即多出了AI这道必答题。
拼多多则不同,一切用数据说话,贯彻“ROI第一”。
比如2024Q2.正在海外攻城略地的Temu,突然将美区每月广告预算腰斩,导致其在亚马逊Prime Day期间流量份额下滑14%,部分品类销售额环比大跌27%。
狠起来连自己都“砍一刀”,是因为海外广告成本指数级增长,眼看着回报跌破盈亏平衡线,Temu立即按停“广撒网”式投放,重构流量漏斗以节流。
仅仅一个季度,其广告支出效率(GPM/千次曝光销售额)就从34美元回升至51美元,几乎媲美“快消迭代先锋”SHEIN。
两条路子对比鲜明,折射出的是两家公司的价值观不一。
把阿里和拼多多放在类似的处境下,比如攻克了一个战略高地,面临下一步抉择:
电商鼎盛时期,阿里就判断AI将引发一场深远的产业变革,重投云计算与AI平台。如今,阿里云收入连连增长,AI产品连续7个季度三位数增速狂飙;
在本地生鲜这个互联网新流量入口和下沉蓝海,多多买菜与一众大厂、小厂贴身肉搏,以绝对低价与“轻投入”,成为头号玩家。
结果是,阿里向左、拼多多向右:
阿里将继续“豪赌AI”,未来三年再投入超3800亿元,规模超过去十年总和;
拼多多则立刻从“抢份额”转向“控亏损”,如调品类、调高价、减补贴等,以单量换取利润。
这样的分化与赛道本身特征有一定关系,但也直观反映了两家的取舍之道。
阿里不惜牺牲短期利润,利用现有优势构建新增长曲线,求“势”;而拼多多则是“资本效率优先”,既不追求生态闭环,也不盲目扩张边界,埋头赚钱,讲“本”。
可以看到,近几年拼多多的净利率总是比阿里高。
“进”的策略不同,“退”的智慧亦异。
阿里的撤退,不是简单抽身,而是生态体系“牵一发动全身”。以社区团购为例,淘菜菜收缩时,采取了先砍冗余仓网、再淘汰区域低效网点、最后重组业务的“三阶段式”温和收缩。
同时,内部也伴随着深度组织重构——战略定调、班子调整,手起刀落换一批人,整体呈现典型的体系化思维,前后历时近1年时间。
相比之下,多多买菜本地生活业务从启动招商到宣布撤退,仅用了不到一个月。
彼时本地生活领域竞争已呈白热化,后来者几乎无解。更何况拼多多容易被餐饮商家诟病“低价内卷”,下沉市场也处于教育阶段,怎么算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违背盈利初心,其选择不做消耗战,快准狠撤退,明显的“清算师”风格。
不仅是“退”的姿态不同,在决定何时收缩这件事上,两家也各有一杆尺。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阿里,决策时会听取多方意见,希望在平台、商家与用户间寻找平衡。比如,淘宝听取商家反馈,不只以低价分配流量,“仅退款”也不一边倒向消费者,给商家留申诉通道。
而拼多多面对商家对“仅退款”的抱怨,保持的是关注态度,直到炸店冲突,才给予商家满意的回应。这种“势不尽用不转弯”的做法,本质上与“极致ROI”理念一脉相承。
对比下来,阿里是“战略优先”,有穿越的味道,而拼多多则是极致的“效率经营”,始终在专注做自己。
这样的底色,也让两家在不同的周期里,进退不一。
内外环境多变,同向则“进”、背向则“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阿里股价的陡峭曲线,与通义千问在大模型排行榜的爬升几乎同步。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