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中国区业务,星巴克布下“死局”
2025-08-11 08:38
来源:虎嗅
描述
2025年7月30日,星巴克CEO倪睿安在财报会上表示:“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据外媒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2025年7月30日,星巴克CEO倪睿安在财报会上表示:“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据外媒报道,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高达100亿美元。

  星巴克被指可能保留中国业务30%股权,其余70%由多个买家分摊,每家不超过30%。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方案极不合理——想套现却不肯买定离手,要留下来“搅和”。这样的“死局”谁入谁倒霉。

  星巴克的“黄金比例”

  大家想必知道,星巴克在中国采取全自营模式。但在“大本营”北美,自营、加盟比例为6:4.且已保持多年。

  下图是最近三年,星巴克全球门店情况:

  2022财年末(截至10月1日),星巴克全球门店达3.57万间,其中自营店1.83万间,占比48.9%;北美地区,加盟店占40.9%;北美以外的地区(称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6.4%。

  2023财年末(截至10月3日),星巴克全球门店达3.8万间,其中自营店1.96万间,占比48.5%;北美地区,加盟店占40.3%;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5.7%。

  2024财年末(截至9月24日),星巴克全球门店增至4.02万间,其中自营店2.1万间,占比47.7%;北美地区,加盟店占39.4%;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4.7%。

  自1992年创立以来,星巴克已深耕北美30多年。现在的格局,是多年探索达到的“黄金比例”。

  北美是星巴克的大本营,经营了30多年(1992~2024),加盟店占比最终稳定在40%一线,说明这个比例是“最佳选择”。

  国际区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即中国、日本,星巴克以全直营模式杀入;另一种是潜力与风险并存,星巴克以加盟模式试水,降低风险。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为降低风险采取区域授权合作模式(分华北、华东、广东三个大区)。按星巴克分类,中国门店全部属于加盟模式。

  2003年开始,星巴克逐步收回加盟授权。

  到2017年,完成对华东地区1477间门店的收购,在华门店100%为自营。财年末自营门店总数跃升到3521间,市场份额达42%。

  这一年,星巴克在华门店数首次与海外第二大目标市场日本拉开距离(1286间自营门店)。当时的CEO把中国市场视为“与美国并列的全球最大市场”。

  2024财年末,自营门店数达7594间(新开855间、关闭65间,净增790间),远超日本的1809间。

  自营模式更能保证服务水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从而树立品牌形象、实现快速扩张。但当星巴克完成控制局面后,一定会复刻北美市场加盟40%、自营60%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详见下文)。

  2025年6月末,门店数增加到7828间,约占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随着瑞幸等本土品牌崛起,星巴克市场份额一路降到2024年的14%。

  星巴克的生意经

  北美是星巴克的大本营,占比40%的自营店贡献营收的90%,但对经营利润率的贡献不到50%。

  自营门店零售收入全额纳入报表,但要扣除多项成本/费用——商品成本(咖啡豆、牛奶、面粉、纸巾等物料及直接人工)、管理费用,门店运营费用、折旧及摊销、重组费用(门店关闭或调整)等。

  星巴克从加盟店获取授权费、供应链分成。后者作为独立运营主体,成本/费用不纳入星巴克报表,营收约等于利润。

  最近三年,北美星巴克商品成本、门店运营成本分别占营收的30%、50%。

  2024财年,北美自营业务经营利润26亿美元、利润率10.7%,占北美分部经营利润的48.6%。幸赖“收入即纯利”的加盟业务,北美分部经营利润率才被拉高至19.8%。

  2025财年前三季(截至2025年6月29日),星巴克北美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0.6%,经营利润率降至4.7%。主要是门店运营占成本的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原因大概是没能将通胀传导给消费者。

  在北美深耕30年,星巴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生意经:

  自营、加盟四、六开;

  自营店是盈利的,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Copyright © 2022股票财经365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