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融资全景扫描:IPO翻3倍再融资腰斩
2017-07-14 11:4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描述
2017年一季度,21世纪资本研究院推出了《融资中国》系列研究的第一期,我们选择了 IPO 作为切入口,从区域融资能力分析、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分析、融资趋势分析三个方面,分析2017年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2017年一季度,21世纪资本研究院推出了《融资中国》系列研究的第一期,我们选择了IPO作为切入口,从区域融资能力分析、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分析、融资趋势分析三个方面,分析2017年的开篇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

  眼下,今年已经走过了一半,《融资中国》系列研究推出第二期,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拓展,将为读者们分析资本市场融资三极——IPO、再融资、新三板定增,它们各自在上半年划下了怎样的轨迹?而接下来的半年,分别又将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下一次,我们三季度见。

  融资是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环。

  如今,IPO、再融资以及新三板定增构成了我国资本市场融资重要的三极。2017年上半年收官,21世纪资本研究院整理了IPO,再融资以及新三板定增的数据,复盘2017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融资的全貌。

  IPO:提速与缓冲

  从整体数据来看,纾解IPO堰塞湖的监管效果已在2017年上半年初步体现。

  截至2017年7月6日,在会企业总计615家,与今年年初735家的排队家数相比,减少了近百家。

  大量的实体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13日,在A股首发上市的企业已经达到259家,筹资总额也已达1300.87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了298.11%。

  与此同时,证监会核发的批文数量也创下峰值。

  今年以来证监会核准了22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总募资规模不超过1133亿元,不仅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21%和171%,也超过去年下半年的210家。其中有188家获得IPO批文的企业为今年过会,占比高达83.93%。

  愈来愈多的IPO企业“过关”直接促成了排队时长的骤减。今年获得首发批文的225家企业的平均排队时长(从预披露到获得证监会批文的时间间隔)约654.17天。而2016年上会的企业,从申报到上会平均经历753天(约2年),申报到发行则平均经历862天(约2年半)。

  IPO堰塞湖较年初大为缓解,在会企业家数从2016年12月29日的731家一度降至2017年5月18日的569家,但由于以12月31日为审计基准日的企业集中在6月申报,6月新增受理量达到113家,截至67月296日,在会企业总计637615家。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的常态化是IPO过关条件愈来愈严苛。尽管今年IPO发审提速明显,核查总量增大,但审核却更加严格,证监会在IPO入口处“严防死守”,过会率几乎逐月降低。

  2017年上半年的过会企业数量仅224家,比2016年少了23家,过会率仅为81.5%,远低于2016年91.82%的过会率。尤其是2017年6月份,过会率已经下滑至前所未有的69.05%,7月12日5家上会企业中又有3家被否。

  在目前暂缓表决的7家企业中,有6家已经先后过会,将所有暂缓表决的上会企业剔除后,2017年未能顺利过会的企业仍有44家,IPO首发上会企业的否决率达到16.00%,较去年全年7%左右的否决率增长超过一半。

  强监管、严审核并不止体现在了发审委的审查情况上,今年以来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也不在少数。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有54家,其中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企业17家,拟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10家,拟在创业板上市企业27家。

  整体速度在加快,但个体却开始缓下脚步,寻求一个缓冲区,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监管层对上市企业的质量把关的“严苛”让不少拟上市企业提高警觉。除了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外,7月6日,深圳一家中型律所从事IPO业务的律师告诉21世纪资本研究院:“因为最近审核趋严,有一些拟上市公司担心过不了,在可控时间内刻意将申报时间放缓,避开近期,等待政策变化。”

  但上述律师也补充指出,由于IPO政策趋势仍存在不确定性,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风险,是否采取该措施还得取决于公司本身的质地和券商的风格,取决于项目负责人是激进还是保守。

  随着存量企业的减少,优质项目更加“一票难求”,一场IPO资源争夺战在各大券商之间上演。

  “相对于当前的IPO节奏而言,企业的成长速度要慢很多,场内能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就那么几家,优质的公司几乎是万人抢。”7月6日,深圳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向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

  在有限的资源中,券商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甚至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拼业务、拼服务、拼价格的战争比比皆是。

  有一组数据便可说明这种变化。根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接受上市辅导的新三板公司共227家,其中14家企业曾更换过保荐机构,有96家在接受上市辅导时不选择自己的主办券商,占比高达42.29%。

  IPO对企业来说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务和时间成本,因此在最重要的保荐机构环节,很多企业选择不冒险,将拟IPO项目交与成熟的团队。

  在IPO提速的大背景下,券商新三板团队的业务水平和IPO之间正在形成矛盾点——大量的新三板企业在面临IPO团队选择时更为谨慎,部分券商新三板团队根本无法陪企业到更高的资本市场。

  再融资:规模腰斩

  IPO融资相较2016年出现了较大的提高,但资本市场另一个重要融资渠道再融资市场规模却在2017年上半年腰斩。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梳理,2017年上半年有238家企业成功IPO,募集的资金规模高达1254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03%、342%。同期A股再融资规模为3885亿,相比上年同期下降50%。

  作为对比,2015年、2016年上半年A股再融资的规模分别为5458亿元和7736亿元。同比2016年同期,2017年上半年再融资规模近乎腰斩。

  对再融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监管新政的推出。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同时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部分条文进行了修订。两者双管齐下,直指近几年再融资过度引发的套利和乱象。(5月27日证监会发布的减持新规对上半年的再融资市场暂无影响)

  毫无疑问,再融资市场在2017年上半年触及底部。但21世纪资本研究院在同市场机构交流时了解到,再融资市场在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回暖。

  一位九泰基金定增业务板块人士告诉21世纪资本研究院:“市场正在适应新的再融资规则,证监会发布的新政将再融资的市场原有规则、套利空间,尤其是三年期定增的空间彻底锁死。但原有玩法的覆灭并不代表再融资市场被彻底抛弃。现在很多机构又重新将重点放回到再融资市场。”

  21世纪研究院了解到,由于再融资新规存在新老划断的情况,原有的项目在近期折价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这也诱使部分机构开始关注并且参与这一过渡时期的定增市场,这些资金的加入可以让再融资市场规模在下半年迎来一定的反弹。但过渡期后,再融资市场总规模萎缩已成定局。

  新三板定增:维持600亿大关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上半年新三板定增市场按增发预案统计的拟募资总额为940亿元,实际完成募资总额647亿元。同比2016年新三板市场上半年的数据,新三板市场则保持了600亿级别的定增规模。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定增融资规模为653.3亿元。

  在市场更加低迷、利空因素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定增融资规模和发行次数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证明新三板一级市场存有活性。

  “虽然,上半年新三板市场的信心和人气都在流失,但从定增的表现来看,上半年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并没有因此陷入颓势。”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一位人士在同研究员交流时表示。

  那么支撑新三板定增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到,一些拟IPO公司在正式向证监会提交IPO材料之前会选择进行一轮融资。

  一位北京地区拟IPO新三板公司的董秘透露,公司想要以2017年6月30日为审计基准日申报IPO,但在此之前公司准备融资3亿,融资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关于该笔融资的真实目的,该董秘表示是为了公司可以更加从容地去证监会IPO排队。

  这样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尽管三类股东的影响尚未消除,但在定增端公司可以轻易地筛选非三类股东投资者。相比未能融资的企业,数亿流动资金在手的拟IPO公司也不会因为IPO财务门槛而错过行业发展的机会。

  另一面,这样的PRE-IPO好机会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说都是不能错过的。因此,在IPO常态化下,无数资金冲进新三板Pre-IPO的标的中。

  也正因为如此,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新三板市场预备板属性越发凸显。

  除此之外,在类金融机构暂停融资和挂牌后,新三板市场鲜有巨额融资的案例。但在今年上半年里,神州优车一笔46亿元的融资曾经轰动市场。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到,神州优车此前设定的融资规模为100亿,因为多种因素,这100亿将在年内拆解成数次分批完成。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2017年上半年单笔融资额超过5亿的案例有11家公司,另外单笔融资额度超过2亿的有51家。

  21世纪研究院认为,新三板市场在近几年连续维持了半年600亿,全年1200亿融资规模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了资本市场融资重要的第三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