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的分化愈发明显,强者恒强环境之下,弱者突围并非易事。对部分私募而言,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看到自己靓丽的投资业绩,认可其投资能力,是扩大规模的路径之一,而这个过程中,往往一不小心就踩了监管红线。
翻看一些私募基金的公众号、官网,甚至朋友圈,介绍产业、宣传业绩的情况依然可见,而在监管层过往处罚中,类似违规行为比比皆是。行业屡现推介违规,如何能够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输出品牌?记者抛砖引玉,欢迎广大私募人士前来探讨。
小心公众号推介产品违规
最近,记者在某私募基金公众号上看到该公司旗下一只私募基金即将开放的推送文章,点开来看,篇幅不大,寥寥数语边将该产品的成立时间、累计净值、年化收益介绍清楚了。该文章发布一天后点击量不超100。但公众号已然是面对“公众”的,这种向不特定公众介绍私募基金产业业绩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规定,踩了监管红线。
这种公开宣传在朋友圈并不鲜见。而就在上周证监会通报的2017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执法情况中,被列为专项检查对象的328家私募机构,有83家私募机构存在公开宣传推介、承诺保本保收益、未按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等问题,被证监会采取可行政监管措施。
翻看证监会近一年来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因对公众推介产品的行为而被处罚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而方式多为在官网、公众号、拨打不特定客户电话等推介私募基金产品。
如深圳证监局9月8日的处罚显示,新富资本在诸多违规事项中,其中一项就是对不特定对象推介私募基金,其做法是公司对员工电脑安装“即时通讯”软件,员工通过拨打不特定陌生客户电话,推介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
公司辩称向不特定对象推介基金的行为是公司个别员工行为的理由并未被监管层采纳,最终数个违规行为之下,对公司给予3万元处罚,公司相关主管人员给予1-3万元不等的处罚。
广东盈隆汇也曾因官网公开发布相关基金的产品认购流程、投资项目详细介绍、产品说明等信息,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被证监会处罚。
从去年的执法情况看,通过网站想不特定公众宣传推介产品的青原投资、云系投资,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推介产品、违规承诺收益的中融金城均被处罚。
那么,处罚的依据是什么呢?
按照监管层的处罚文件显示,处罚主要依据2014年颁发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如何合法合规的让别人知道自己还不错?
“第十四条”将各种宣传途径列举的很详细,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也不能说,那里也不能说,怎么能让别人知道我还做的不错?
合法合规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公司和产品,成为私募行业内不少人的困惑。记者以为,相比冒险宣传业绩和产品,输出投资理念、投资逻辑,做好投资者教育更值得探索。
事实上,个别私募踩红线被处罚,更多是销售人员销售导向、业绩压力所致,公司尤其是合规部门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规模,拿收益来当卖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纯粹因宣传业绩而来的投资者,也会很快因业绩的波动离你而去。
但当私募从业者输出自己的投资理念,通过让投资者理解投资经理的风格、投资逻辑来了解私募基金的品牌,若投资者因认可投资逻辑,或者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投资经理的风格相契合,业绩波动对投资者来说影响更小,资金也会更为稳定。
此外,通过官网或者公众号做好投资者教育等内容的输出,提高投资者的投资认知和能力,从长期来看,也可以赢得投资者信任,利好市场健康发展。
法律法规和公司合规的角度,私募机构直接向不特定客户推介产品或招徕业务违规,但尚有多个方法探索,如有私募人士表示,私募基金可以通过销售渠道业绩展示、路演交流等方式间接输出品牌。
也有从业人员建议,通过组织内部投资交流、参与评奖和公益活动等方式进行品牌推广。总之,监管红线切莫触碰。
股票-疫情这条线就这么结束了?
2020-04-24 | 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