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时他也表示,场外期权在2017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层大力去杠杆后,场外期权被变相利用成为杠杆工具,甚至被配资机构利用成为向散户分拆放杠杆的工具,由此引发了这场暂时断电。
清理违规杠杆
“盈利无限,亏损有限,看准股票,买入看涨期权赚大钱。”在2017年场外期权爆发之后,市场供求两旺,私募成为最大的参与群体,而这之中的投机者则瞄准场外期权的杠杆属性,从买方变中介,以此宣传诱导,向不具备投资资格的散户分拆兜售场外期权。
代持、化整为零是违规私募的主要操作手法,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部分私募公司为开展场外期权业务,发展代理加盟模式,还有部分则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以类同于股票配资的方式,分发份额,将场外期权的门槛降低至百元,杠杆增至5倍以上。除此之外,甚至有第三方平台不惜违法,市场上就曾爆出部分投资者被场外期权平台骗取数十万元的事件。
“监管场外期权的要求,比对场内期权还要高,后者是对个人的资产、模拟交易、知识等情况做要求,但场外期权的合格投资者就是机构,而且基本应该是协会认可的持牌的私募、金融机构或者一些大型企业的资产管理公司等这一类机构。”前述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监管对场外期权投资者有明确规定,但非正规的私募层出不穷。“我们也不清楚他们里面的(产品)结构是什么样的,很多发的产品就是通道。”
场外期权的高杠杆属性本身合理,但当这一属性被过多利用于投资则难逃监管的制裁。
“暂停一方面是要为出台新规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借机会清理违规的业务模式。去杠杆的方向是不变的,场外期权变成配资肯定是违反要求的。”前述阳光私募董事长透露,在日前某监管层会议上,监管明确表示鼓励发展衍生品的方向不变,但一定会加强监管,场外期权也能分拆,最终变成散户的赌博。
事实上,按照此前监管的要求,场外期权业务针对散户早已在规定层面关闭了大门。2017年9月27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适当性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风险管理公司不得与自然人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服务。且在机构人士看来,作为一项相对创新的业务,场外期权曾风光一时无两,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前排大私募并不多,实则小众,规范性有待加强。
雁丰投资总监刘炎对第一财经表示,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券商向其推销场外期权业务,但其并未参与其中。“主要原因是客户多是银行、信托,我们在投资承诺中明确表示不投资场外期权业务,同时场外期权业务现在规范性不强,对于同一项期权项目不同券商的价格也都不同”在刘炎看来,业务规范性有待加强之外,目前和场内期权相比,场外期权到底有多大市场容量,实则难以估算。
场外期权的一时火爆有市场天性使然,自2015年股市大幅波动后,结构化产品、股票配资业务逐步被限制和规范,场外期权业务所包含的杠杆属性,更能满足作为买入者的高杠杆需求,但如何规范业务,核查投资者资格、出资方成为当下的紧要问题。
“对场外期权的投资,未来新规出台之后将更有章可循,业务穿透之后投资者必须是机构,这项要求只会更严。”前述从阳光私募董事长如是称。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
股票-疫情这条线就这么结束了?
2020-04-24 | 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