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革命的对象是数字鸿沟
2017-08-06 20:2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描述
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无现金社会么?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只要手机随身,几乎可以畅通无阻,移动支付渗透了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并且仍在攻城略地,无坚不摧。不过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财经365讯  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无现金社会么?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只要手机随身,几乎可以畅通无阻,移动支付渗透了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并且仍在攻城略地,无坚不摧。不过这或许仍然只是硬币的一面。即使仅仅考虑到中国日渐庞大的老龄人口,答案或许就不会那么毫无保留。

  我们是一场支付战争的见证者。这场战争很可能旷日持久,难见分晓。上周,同一天亮相的微信“88无现金日”和支付宝的“无现金周”无疑只是这场战争的缩影。在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主角,包括了其他公司的这场世纪之战中,支付场景不断丰富,公众对无现金支付的认同与接受度也不断提高,似乎不经意间,在这场支付革命中,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中国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移动支付大国。更值得称道的是,公司成为这场变革的主导性力量,政府则成为积极响应者。如果没有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相爱相杀的对手,没有在其后苦苦寻隙绝不放弃的追赶者,中国的移动支付不会在短短数年间从无到有,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渗透着每一个生活场景,赢得最广泛的用户群。它为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也创造着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和可能——比如共享经济中的诸多应用和场景。它们和移动支付互为推动,彼此成就。

  站在商业角度,我们必须对这场变革中无所不在的商业能量和活力点赞。我们理解对支付场景的争夺绝不止于支付本身,正如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这是对入口、人群和数据的争夺,是对未来的争夺。正因如此,它对战局中的每一家公司都至关重要,甚至生死攸关。当然商业版图的重塑不仅取决于支付所能撬动的场景,也决定于每一家公司对金融和商业本质的理解和遵从,这需要始终秉持敬畏之心。即便如此,我们担心这种看似正确的解读可能让我们忽视其同样影响深广的社会内涵。不夸张地说,这何尝不是一场生活方式革命。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就会复杂很多。比如商户是否有权力拒绝现金——现实是已经有商户这样做。有分析者认为,拒收现金不等于拒收人民币。现金和扫码同为支付手段,因此并无分别。不过我们以为,就现行法规而言,答案并无歧义。2000年施行的《人民币管理条例》明确所指人民币系纸币和硬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我们可以辩解其时尚无移动支付,如果法规与时俱进,基于现实立场考量,拒收现金的做法是否就会得到认同和支持?

  我们相信答案仍然是不确定的。事实上,当各方人士争议商家是否有权力拒收现金时,焦点绝不仅仅是支付方式。需要讨论的是,如果这种个别现象变成普遍存在,我们将面对怎样的现实?单就老龄人口而言,民政部上周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没有确切数据表明这部分人口中有多少人适应无现金社会,但可以肯定,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无现金意味着更多的生活困扰而非便利。这样的情形也会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广阔的中国乡村。

  这或许是一个悖论。如果“无现金”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我们追求的极致场景,是否会走向它的反面,让本就存在的数字鸿沟变得更加难以消弭?无论乡村或者城市,如果有一部分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更愿意使用现金而非移动支付,我们要做的首先应该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其次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愿意接受新的支付手段。即使他们是沉默的少数,也永远都不应该沦为数字时代的孤儿。

  应该承认,如何让这些人同样能够享受便捷顺意的生活,而不是处处感受无现金的为难和困境,其实并非无现金的倡导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我们没有任何师放弃这部分人群。不过我们认为,或许无需对此过分忧虑,如果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中国已经是老龄社会,我们周围有那么多人兴奋地谈论“银发经济”就足可证明,无论从金融或者商业角度考量,没有谁可以忽略如此庞大的人群。他们的需求与选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也毫无例外地应该成为新金融的受益者。在这一点上,与其说信心来自于商业和技术,不如期待一个开放、包容、兼具创新能力的市场体制。(原标题:评论:无现金革命的对象是现金?不,应该是数字鸿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