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就是服务业
2017-09-15 19:5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描述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曾用三句话来总结金融的本质:第一句,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句,“信用”、“杠杆”、“风险”;第三句,金融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长期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和金融投资工作的经济学博士张志前,在《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中用36个短篇金融故事,简述了金融的起源、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及现今仍旧发挥重要作用的金融机构的来龙去脉。在笔者看来,每个故事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都佐证了黄奇帆总结的那三句话。这也表明,金融看似高深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曾用三句话来总结金融的本质:第一句,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句,“信用”、“杠杆”、“风险”;第三句,金融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业就是服务业。

  “柳暗”,也是“花明”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亚当?斯密所言,正因市场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人们总是渴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金融才会以利益驱动为导向,或急人之所急,集中力量办大事,或替人分忧,分散风险。

  1492年10月12日,在大西洋上航行了两个月零九天的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终于登上了一块新陆地――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社会总是那么世俗,人们只是习惯追逐成功的光鲜,很少会注意到,哥伦布的这次冒险之旅差点因为囊中羞涩而夭折。

  当欧洲航海热风起云涌之时,读完《马可?波罗游记》的哥伦布坚信,从欧洲一路向西便可抵达印度和中国。当他定下了这一挑战脑洞的探险计划后,便先后去游说意大利王室、葡萄牙王室和西班牙王室,结果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与国王斐迪南二世共治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站了出来。也不知是因为哥伦布的游说太具蛊惑性,还是女王只是出于心血来潮,反正当她将自己的首饰和珠宝典当作为哥伦布的探险资金时,伊莎贝拉女王不仅帮助哥伦布完成了人类航海的新壮举,还大大提升了典当业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张志前断言,如果没有典当业,就没有哥伦布远航新大陆。抵押的魔力本就在此,一些原来受困于资金压力的项目,借助抵押可获得搭桥资金,终于“柳暗花明”。历史上,类似的金融现象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就曾说过,如果没有金融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而如果没有英国金匠用存放在他们手上的资金投资,就没有近代银行;如果没有1666年9月燃烧了五天五夜的伦敦大火,就没有尼古拉斯?巴蓬和他四个朋友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营业所;如果美国商人弗兰?麦克纳拉在外就餐时没有忘记带足现金,就没有现代信用卡;如果没有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大量违约,就不会有评价机构的横空出世……

  今天,没有人会再怀疑金融的力量。而我们也从张志前梳理的这些金融故事中发觉,金融并不那么神秘,金融创新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许多金融创新都源于生活,或者说,金融创新,往往是为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紧迫问题。

  不过,金融创新也不是像一些人所宣称的那样只是简单的“钱生钱”,因为杠杆过高必生泡沫,历史上发生的郁金香泡沫危机、南海泡沫危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地产泡沫危机均给经济造成了深重灾难。很少有人在市场癫狂时仍能保持理智。经济狂热之时,连最明智的科学家如牛顿、最有经济头脑的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均曾大受损失。这就又回到了黄奇帆的观点,即金融离不开实体经济。

  回到原点,还是走向消亡

  古往今来,关于金钱的哲理和文学作品卷帙浩繁。虽然确有一些人视金钱如粪土,但有一些人像《加勒比海盗》里的那些贪婪之徒,一见到金银财宝便两眼发光,梦寐过上挥金如土、宝马轻裘、钟鸣鼎食的生活。

  “钱并不是万能的”,这话早已是陈词滥调了,但依然无法阻止葛朗台式人物的贪婪脚步。历史上有过这样讽刺的一幕,旭烈兀率领的蒙古铁骑在长驱直入巴格达城后,把爱财如命的国王关在一间满是金银财宝的屋子里。结果当然没有意外,躺在金银财宝窝里的国王仅七天便被饿死。

  这位被饿死的国王显然只看到了财宝价值的一面,没有看到财宝只有与社会发生关联才能发挥作用的真正本质。1903年,美国冒险家福内斯三世登上太平洋的雅浦岛后发现,当地的货币居然是重达数十公斤到数吨的石头圆盘,即“费币”。有的石头实在太重,以致一年四季只能摆在一个固定位置,人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变换主人的方式使之流通。欧洲稳定计划智库成员、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菲利克斯?马汀由此得出结论:“在雅浦岛这样的原始经济体中,货币只是种临时性的点缀”,“货币的本质其实是它背后由信用记录和清算机制构成的体系。”简而言之,无论是远古的贝壳货币,还是其他金属钱币,抑或雅浦岛上的“费币”,终究不过是一种用于信用结算的媒介而已。用句现在常用的话说,只要公众相信,母猪也能上树。这意味着,当信用结算模式可以轻松跨越地理、时间等障碍时,传统货币的重要性很可能一路走低。

  当然,张志前只是专注于陈述历史上的金融人物和事件,鲜见现实对照,这多少有些缺憾。众所周知,作为国内互联网支付旗舰的阿里巴巴,目前正致力打造“无现金城市”和“无现金社会”,这种对传统货币的虚拟化改造,使传统货币流通数量大为降低,同时也被国外网友视为今日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货币真会消失吗?未必,坊间甚至不乏“返祖”论即回到“金本位”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解,“金本位”让位于“纸本位”,各国开动了印钞机器,占据国际货币主要地位的美元更如脱缰野马般一骑绝尘。上世纪九十年代,克林顿政府不再公布货币发行总量。可以肯定,是因为数字太过惊人,可能导致市场恐慌,甚至美元崩盘。在张志前看来,十八世纪的那位组建法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的约翰?劳推动过度发行货币,从而导致纸币崩溃的试错历史,或可成为历史镜鉴。

  当然,约翰?劳当年的试错经历也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财富并不是靠货币造出来的。黄金作为“野蛮的遗迹”,当初之所以为大多数国家或民族选定为货币,既因其稳定,也因其稀缺,因此不太可能因为过量投放而导致泡沫。毫无节制的美元之所以迄今还未出现不可挽救的灾难,是因为美元通过占据国际储备货币的有利位置,早已将诸多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比如,虽然华尔街一手酿成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但华尔街的金融肇事者似乎并未得到应有惩罚,反倒是一些国际储备不足的国家因此被推入了深重灾难之中。

  或许正是对货币泛滥的深深担忧,欧洲知名金融家米卫凌(Willem Middelkoop)在《大洗牌:全球金融秩序最后角力》中断言:“2020年之后,全球金融体系将需要重新启动并进入一种新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黄金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美元则将失去作为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究竟是回到黄金的货币原点,还是将货币消解于无形,历史终将作出回答。

  没有十全十美的信用体系

  在金融的信用、杠杆和风险三要素中,信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了信用才可能杠杆化,而杠杆过大,就可能积累大量风险,形成泡沫。

  不过,许多富豪在金融行业的发迹,表面看与信用关系并不大。如罗斯柴尔德也只是傍上了威廉王子才迎来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高盛业务的飞跃式发展也是因押对了罗斯福将在总统大选中胜出,山西钱庄的兴衰与清廷关系甚密。不难看出,权力通过让渡信用实现了财富的变现,这也成为一些金融富豪无法洗白的“原罪”。

  需要指出的是,信用体系的确立并不完全依赖于市场力量,相反很可能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美元战胜英镑并非真正遵循市场化规律的最优方案,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直接比拼的结果。而上世纪五十年代英法对埃及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成为美元压倒英镑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标题:)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