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末期临近Q4是关键的需要研判的时期
伴随疫情影响的消退,2023年的中国经济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迎来新气象、取得新成效,而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推行,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针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和走势,2023年6月16日,格隆汇举办的“2023年格隆汇中期策略峰会”中的宏观经济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邀请到创金合信首席宏观分析师罗水星、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郑后成,四位宏观首席大咖围绕最新经济形势进行了热烈讨论。
01
2023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走势如何?
主持人(罗水星):欧美处在一个加息缩表的周期里面,但是像美股、德国股市、法国股市表现都还不错,这种背离和分化应该如何理解?
郑后成:从分子端来看,美国经济呈现出非常强的韧性。一方面,就美联储长期跟踪的经济指标来看,美国CPI达到4.0%,处于相对高位,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为3.7%,处于相对低位。
另一方面,ISM制造业PMI与Markit制造业PMI均跌到荣枯线下,但ISM非制造PMI与Markit服务业PMI均位于荣枯线上。非制造业PMI与服务业PMI对美股形成了较强的支撑。
从风险偏好来看,从历史上看,美股每一次回调都是“上车”的机会,形成非常强的上涨预期,提升美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此外,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可以比较准确的判断美联储加息和降息的趋势与时间。因此,当前美股走势包含了“降息预期”。
A股方面,从分子端以及风险偏好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开局良好、稳中有进,但遇到了阶段性压力。板块方面,站在2022年年底,我们展望2023上半年,彼时看多黄金、教育、科技等三大板块。
主持人(罗水星):中美货币政策和中美利差,下半年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收敛?这种收敛,对于港、A股方面会有怎样的影响?
解运亮:从2022年4、5月开始,中美利差出现倒挂,其中中美的货币政策也是分化的。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中美央行货币政策背后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就是基本面不一样。
美国其实是一个数据依赖的货币政策的思路,且每次例会都会强调这一点。而中国央行,过去几年一直强调跨周期调解。
这种思路不同,就导致美联储的政策的变化是大起大落的。因此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联储的利率骤降到0。当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就开启了史诗级的加息,因此出现大起大落的基准利率变化。
而中国央行,坚持跨周期的理念,所以动作力度比较小,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降息的力度也较小,以至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复苏后,中国央行没有加过息。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的韧性超出市场的预期,背后的原因比如通胀强、就业强、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大。但除了这些因素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国的人口增长。
美国16岁以上的人口增速在2022年开始提升,今年上升到1.1%以上。即便美国的资本、技术进步都是0增长的,但仅靠人口的增长就能为它的GDP贡献1.1%。此外,拜登上任后重新放宽移民政策,动力供给和需求改善,人口红利推高了美国经济的韧性,但同时美国的失业率也会上升,降息也是水到渠成的。最早今年底,最晚明年初,美联储可能就会降息周期。那个时候中美利差的倒挂,就会逐渐回归正常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今年下半年市场就有可能提前交易美联储降息。这个对于A股、港股等资产,都是非常大的利好。
主持人(罗水星):现在外资机构怎么看待中国资产?对于我们的资产偏好,在过去一段时间有没有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芦哲:年初能明显感觉到,比如桥水大举加仓新兴市场的ETF基金,外资看多中国经济的表现。但现在预期和现实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美股、日股的涨幅高于中国市场的表现。
中国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结构性行情至少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赚钱是相对较差的,外资在在新兴市场的收益,确实不如在发达经济体上的收益情况。现在外资也在做关键时点的博弈和决策,确实上半年的表现相对较弱,但同时IMF上调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逻辑是货币、财政、地产等政策方面的调整。
随着美联储加息告一段落,而下半年美国通胀水平在3%位置很难再进一步下行,我们到底是会180度转向稳增长,强力的放松地产政策,还是渐进渐进式的微调?如果是渐进式,市场不会立刻转向大牛市,需要一定时间转化。
所以,方向上来看,后续会有更多宏观政策的呵护,而Q3末期临近Q4是关键的需要研判的时期。
主持人(罗水星):欧美商业银行的冲击是不是结束了?接下来像美国商业地产的冲击会不会再次爆发或扩大,影响美国经济的软着陆?
芦哲:2023年上半年,对于美国最大的风险,就是美国商业银行引发的短期银行业危机,包括传导到欧洲市场引发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市场也是比较恐慌的。
至少在初期的解决办法,美联储给予了临时性的扩表,给了流动性上的支持,美国监管部门,也协调大银行对小银行进行救助。
这次危机没有对市场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冲击,反而让美联储减缓了加息步伐,降低加息顶点。从流动性上讲,是有一定的正面的作用。但关于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的危机是否彻底结束,核心上是小银行缺少贷款。当现在政策利率达到目前的水平时,从居民端和企业端获得贷款的能力,本质上是发生了变化。同时,政策利率和货币利率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会比存款的收益情况和安全情况都要好。因此在基准利率没有下浮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危机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银行业的危机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地产问题,后续一定会面临冲击。但一个黑天鹅变成灰犀牛的时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从长期来看,事情将如何处理,更多的并不是要靠美联储解决,大的货币政策,还是跟美国自身的经济周期和通胀水平有关。
主持人(罗水星):政府部门应该怎么样去做一些加杠杆的行为,或者说刺激经济的行为?
解运亮:从今年一季度来看,加杠杆的主体是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6.1%。因为居民部门有去杠杆的压力,杠杆率基本上没有变化。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一季度上升1.1%,主要是地方政府加杠杆。
但通过刺激发放的信贷扩张,并不是企业的融资需求,反而出现了资金空转,所以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今年一季度创了新高。这种情况下,企业部门加杠杆的效果并不好。逻辑上讲,应该是政府来加杠杆,尤其是中央政府。
今年两会定了今年赤字目标按3%来并不高,中央加杠杆可以考虑特别国债,可以不经过全国人大授权,通过人大常委会就可以发,特别国债不记入赤字且对收益率有要求,所以不适合长期。另外,1998年-2004年,连续发了多年的长期建设国债,这种是可以持续的中央加杠杆的工具。而政策性金融工具不属于中央加杠杆。所以,我们认为中央加杠杆的话,短期可发行特别国债,中长期可以考虑长期建设国债。
主持人(罗水星):汇率会不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掣肘?会否影响到国内政策的决策机制?
郑后成:汇率不会成为国内货币政策后续宽松的制约因素。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看。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保证本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这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二是促进充分就业,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三是促使物价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诞生;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的过度顺差和逆差都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害。汇率虽然未直接出现在目标体系中,但是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高度相关,而国际收支平衡在目标体系位列第四,要服从于前三个目标,尤其是第一个目标,即保证本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
第二,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币值稳定,体现为以CPI当月同比为代表的通货膨胀稳定;二是对外币值稳定,主要体现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要注意到,保持币值稳定的目的是“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促进经济增长”是央行的根本目标。
第三,从宏观逻辑上看,人民币汇率贬值通常发生在我国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而国内货币政策宽松也是对宏观经济承压的应对与逆周期调节。从货币政策实践看,央行是否在人民币汇率贬值,尤其是破“7”的北京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19年9月、2020年4月、2022年11月,央行均在人民币汇率破“7”之际降准或降息,包括此次6月13日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
第四,汇率反映的是两国之间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一是采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利空人民币汇率,但是随着传导效应的实现,宽松货币政策助力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利多。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而我国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强于美国,人民币汇率中期具备升值的基础。
02
聚焦投资线索:高端制造、AI、中特估
主持人(罗水星):传统的高端制造,新能源能不能抄底?新的超端制造,如芯片、半导体,最近能不能去?
解运亮:像新能源、光伏,未来要规避风险;像芯片,可以适当布局。
今年一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74.3%,回到了2015年-2016年的水平。从产能周期的角度讲,我国又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2015年、2016年的时候,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认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今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又低于75%,但是这次是高技术制造业产能过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资本市场上,这些板块也一直在调整,因此这些板块虽然叫高端制造,但还是要规避的。
主持人(罗水星):AI现在还能追吗?还是回调再追?如果要追,是追国内的还是美股的?
芦哲:全球来看,不论A股还是美股,今年涨得最好的都是AI,但是上涨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第一,科技变革的可能性从目前看起来,可能是未来10-20年,最有可能改变人类生产模式的一项科技。但是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资本市场交易的就是预期和前景。前景这些东西。
第二,中国有特殊的地方。年初预期强的,如数据周期、消费等,走势较弱,导致市场在买无可买的情况下,没有基本面。很多行业在没有基本面驱动的情况下,只能交易有概念、有想象力空间的AI板块。所以当整体股市表现好的时候,AI可能会差一些;当大盘表现不好,对经济数据、政策预期弱,AI表现性反而好一些。
更多的问题是在于基本面的交易逻辑能不能回归,像7月政治局会议这样的重要的政策节点,能不能释放出强劲的高层对稳增长政策的加码,这是核心关键的问题。如果加码强劲,周期板块包括机械等,都会有更很好的表现;但是如果政策力度与市场预期有差异,AI的持续度是会继续的,到Q3Q4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罗水星):关于中特估,我自己作为一个公募基金经理,从去年开始也一直关注。
像公募基金去买一个东西,首先要看政策是否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如果没有就是以提振信心为主。最近也发行了一些中特估或央企改革的ETF,从募集资金来看,在今年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第二,要看它只是一个概念还是有基本面支撑。我们可能更多的关注是到底有没有业绩,从这个角度讲,一要有资金支持,二是有盈利的支持。
此外,很多人认为中特估像是那种挖煤、搞基建的东西,但它其实不止这些,它还包括电信运营商、数据要素等相关的,或是中药也是新经济的一部分。
今年盈利是稀缺的。如果在大家没有盈利的时候,你有十几的盈利是很不错的,加上资金支持、基本面的保证,在调下来后都是可以关注的。
不管是中特估、AI、高端制造,还是拔估值为主,因为全球总需求都不足,所以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做一些交易。
03
如何看待下半年?
对于下半年的展望,郑后成表示,下半年看好即将到来的美债牛市。如果看空美国经济,美联储要降息的话,美债可能面临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虽然目前美债价格处于低位,美债利率处于高位,但是美债利率的下行是确定性事件。
其次,继续看多国际金价,只要美联储没有降息之前,国际金价就可以看多。
最后,A股市场2023上半年承压,2024年有望迎来不错的业绩。2023年下半年可能处在这两个阶段的过程当中,下半年可能比上半年要好。
解运亮也指出,看好A股、港股和美债。对于A股的逻辑,他判断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的底,市场底领先于经济底,因此6月应该是A股的底。美债的逻辑,在于下半年市场可能提前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港股的逻辑就是中国经济复苏和美元流动性改善。
芦哲则认为,Q3最好的资产还是利率。债券可能会挑战2.5的水平。Q3以后,尤其是10月份以后,开始转向股票,那时股票的行情才能开启。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