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能否冲击与改变传统保险业? (2)
2018-11-23 11:49 作者:金融外参
来源:股票
描述
站在参保人员的角度上来看,这无疑是给两家企业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有点被收“保护费”的意思。 而关于网友们争议的10%管理费问题,信美相互董事长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2018年10月17日,在重阳节这天,支付宝联合信美相互上线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保险产品。


说是保险,但却像极了众筹,从单一的公司保你变成人人互保,本质便是需要人人参与。


所谓的参与条件就是达到这两条:一是支付宝芝麻信用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二是年龄在60周岁(不含)以下。“加入者里以后若有人不幸生了大病,大家会分摊他的花费,单个案例分摊每人不超过1毛钱......”支付宝官方微博如此解释。


加入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在短短两天里,相互保的参与人数就达到了330万,支付宝宣布“顺利成团”。


保险“互助”


其实保险最初的形式就是源于互助。


据资料记载,互助诞生于17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早期,大量的工人工作在恶劣的环境里,遇到疾病、工伤和死亡风险后得不到救助和保障,于是工人们自发组织互相救济,从而萌发了互济运动和互助保险。


在法国,相互保险公司在1964年就已经成立了。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截止到2016年,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份额占比就达到了26.8 %。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我国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互助险的出现不仅不让人意外,可以说是当今时代下的重要产物,甚至给人带来无限的猜疑:这是否会是我国当今保险的发展模式?


支付宝推出的这款相互保,在国内算是一种“新型”的互助保险模式,确实从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险的体验和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改变——让每个人平等获得。


虽说让人人平等获得,但是在相互保条款中依旧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些问题不得不去正视。


在相互保的赔付标准里可以看到,年龄在39周岁以下的保障金额最高为30万元,40到59周岁的保障金额最高仅为10万元。这样的赔付标准虽然看起来很公平、透明,但却恰恰是这款产品最大的硬伤。


赔付均摊的理念其实与大同社会一样,试图忽略每个个体差异,做到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这样一来,相当于只要有人申请大病赔付,大多数人员就要为其买单,申请的人越多,买单的钱也越多,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可改变。


打个比方,一个28岁的壮小伙和一个58岁的中老年人谁更容易生病?谁的风险更高?他们同时加入相互保,谁更有可能获得赔付?谁最有可能是那个接盘侠,以至于每年都在掏钱为别人买单?


按照这样的发展或许会出现如下情况:这位28岁的小伙子在相互保里赔了两年之后发现,现在加入相互保明显感觉不划算,他认为到了50岁的时候再加入会划算一些,因为到时候是别人给他赔付,于是小伙子做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50岁再来。慢慢地更多的年轻人都做出了理性的决定,最后只剩下那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样下来,结果很可能让相互保沦为中老年人互帮互助的众筹平台。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滑稽,但不排除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除此之外,支付宝和信美在相互保平台中收取10%的管理费也成为了网友们争议的热点。最突出的就是在10%管理费是否过高的问题上。


先来算一笔账:以单个案例30万计算,每赔付一个案例,所有成员就要支付3万元给平台,人数越多,赔付越多,管理费用当然也就越多。如此算来,对于支付宝和信美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