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能否冲击与改变传统保险业? (2)
2018-11-23 11:49 作者:金融外参
来源:股票
描述
站在参保人员的角度上来看,这无疑是给两家企业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有点被收“保护费”的意思。 而关于网友们争议的10%管理费问题,信美相互董事长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站在参保人员的角度上来看,这无疑是给两家企业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有点被收“保护费”的意思。


而关于网友们争议的10%管理费问题,信美相互董事长杨帆在采访时指出,相互保在前期的系统建设、运营服务、风险管理、人力配置等方面都需要不小的投入,按赔付金额收取10%的管理费,在一段时间内尚不能覆盖成本。


言外之意,相互保若不收取管理费,那么平台就难以得到更好的维护运营,况且信美称现在的管理费离成本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大家提出的未来是否会以管理费作为盈利的方向时?杨帆表示,如果相互保为了多赚管理费而多赔,参保成员会因为分摊额度过高而流失,也会失去对相互保的信任,这将影响相互保的可持续运行,信美相互从未想过、也绝对不会做出这种“自杀式”的行为。


杨帆还强调,未来随着参保人数和运营效率的不断提高,相互保逐步进入稳定运营期,期待能够略有盈余,并会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回馈给参保成员。总而言之,都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互保”与商业保险


“相互保”作为新的保险模式诞生后,势必会对常规的商业保险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保险的优势会持续存在,例如:


(1)商业保险解决了风险定价问题


众所周知,购买不同的商业险价格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商业险采用的是生命表,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各方面精确测算出每一种疾病或意外的发生概率,进而计算出每1块钱保额对应的价格,由此算出缴费比例的高低及对应的保障金额,所以在商业险中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套风险价格表计算出所需缴纳的保费。


而在相互保中却缺少了具体意外测算的环节,它采用的是在大环境中“一刀切”的保障模式,年龄越大保障金额就越小。当然这一模式在互助式保险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互助式保险没法具体的判断每一位参保人的意外风险指数。


相比较而言,无论哪类保险,可以明显看出它们都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去发展。


(2)商业保险避免了逆向选择


互助险会给身体状况差或者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人带来“搭便车”的好处。所谓“搭便车”就是说互助险的诞生位这类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常年生病的人在这其中看到了好处,因为只要发生意外就会得到赔付,自身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当然这是互助险的一大特点。


而商业险则是以独立法人的形式来运营保障和赔付工作,简单来说,商业险的准则会十分专业。因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评判系统从诞生之日起就会做参保人的身份、风险识别,从而判断出每位参保人的风险系数。也就是一个人的保额是与你本人的身体状况和缴费金额形成正比,通过差异化保费做到风险再平衡,所以绝对不会出现“搭便车”问题。


(3)商业保险从组织层面进一步转移了风险


商业保险公司除了自身留存130%以上的风险准备金随时准备赔付外,还通过再保来实现风险的转移。也就是说,商业险机构会把自身的经营风险转移给再保公司或同业公司,实现风险在更高一层的社会组织间进行分摊。因此,参保人发生风险无法赔付的情况在商业险中出现的概率极低。


而在互助式保险中,参保人若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意外较多,或许会导致众多用户因此流失,因为国人“不想被他人占便宜”的心理或许就是互助式保险的弊端。


但总的来说,商业保险的优势就在于大大降低了参保人的风险,当然风险比例越高,参保人缴纳的费用也是更高的。


相互保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它的低门槛进入让大多数人都可以参保,甚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众多的人参与;其次,“一人生病,众人均摊”的理念体现了强互助的思维,给参保人身边会有一堆人在帮助你的感觉;最后,它的30万元保障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参保人群,例如某位患者急需动一场手术,手头一时半会儿凑不齐这些钱,刚好30万元就成为了“救命钱”。


两者比较下来,并没有谁更好或谁不好的说法,有的只是不同人群的对应需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相互保的参与人数突破千万,或许互助式的“先理赔,后付费”模式在短时间内着实能俘获人心。


不可否认的是,“相互保”此番大动作一定会对传统保险行业产生影响,但并不代表传统保险行业会被轻易撼动。


未来保险业


截止到目前,相互保参保人数已超过1600万。它能够在短期内吸引这么多人参与,恰恰说明大众对保险保障的需求是迫切的,由此可见互助式保险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


相互保的应运而生,从侧面彰显了蚂蚁金服的野心。不少网友认为“相互保”诞生不是其最终目的,获得百万级别有保险需求的高质量客户信息及健康数据,或许才是阿里的最终目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早已涉足保险业。


和泰人寿的第二大股东正是腾讯,它的目标瞄准的是香港保险市场;百度正准备与安联保险、高瓴资本、太平洋保险等发起设立互联网财险公司。京东的速度稍慢,但也正通过申请保险牌照或通过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业。


在这风起云涌的浪潮中,任何行业的发展凑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的涌入必将带动行业的整体提升,保险行业更是如此。BATJ等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无疑让保险行业有了更强大的加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速国民对保险的认知,间接性释放更多保险需求。


总的来看,相互保开篇之后,我们应当有理由期待未来保险行业会诞生更多保费合理,且项目本身有保障的保险产品。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