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5000亿,1600亿资产有“隐患”
2024-07-24 08:35 作者:刘兴
来源:财经365
描述
2024年,英伟达(NASDAQ:NVDA)累计上涨138.3%,市值达2.9万亿美元。 工业富联(SH:601138)是英伟达的重要合作伙伴(AI服务器,芯片基板),可谓“英伟达概念”当之无愧的龙头,近年来涨幅惊人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2024年,英伟达(NASDAQ:NVDA)累计上涨138.3%,市值达2.9万亿美元。

  工业富联(SH:601138)是英伟达的重要合作伙伴(AI服务器,芯片基板),可谓“英伟达概念”当之无愧的龙头,近年来涨幅惊人:

  2022年10月,工业富联股价从7.61元起步,到年末升至8.96元;2023年涨68.8%,收于15.12元;2024年7月11日,创新高(29.47元)市值达5855亿;截至2024年7月19日,2024年涨幅已达63.1%,最新市值4900亿,动态市盈率29.3倍。

  2024财年(截至2024年1月28日),英伟达营收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毛利润443亿美元,毛利润率高达72.7%;净利润297.6亿美元,同比增长581%(2023财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5.2%)。

  英伟达吃肉,工业富联连汤都没喝到几口:2023年营收下降6.9%,归母净利润增长4.8%。

  工业富联还有一个重大隐患:境外资产金额庞大、效益低下,理应进行减值测试。

  股权结构既复杂又简单

  富士康工业富联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业富联”)成立于2015年3月(曾用名“福匠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7月完成股改并更名为“富士康股份”,总股本1.38亿股。

  2017年,鸿海精密将体系内13家境内子公司注入工业富联。其中,香港基准、日本基准、FPI Ltd.第三家境外子公司股权随股权重组进入。

  与此同时,工业富联还以“福鑫科技”为平台对境外股权和资产实施了收购(涉及25家境外公司的控股权)。

  重组完成后,工业富联总股本增至17.7亿股,由“中坚公司”、“深圳富泰华”等33家主体持有。

  上市前,工业富联不存在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鸿海精密是“爹”,其余全是“儿”。

  发行前,工业富联架构完全封闭,没有任何外部资本染指。

  “王牌”业务未注入

  鸿海精密(TW:2317)因代工苹果手机而家喻户晓。其实,许多知名手机品牌都是它的客户。此外,鸿海精密还生产手机的“精密机构件”,还有从机顶盒到工业机器人的许多产品。

  2023年,鸿海精密营收6.16万亿新台币(约合1.4万亿人民币),净利润1421亿新台币(约合313亿人民币),最新市值约880亿美元(约6400亿人民币)。

  富智康集团(HK:02038),主营苹果以外其他品牌手机(华为、小米、一加、索尼、魅族、Oppo)代工(OEM/ODM)。2023年营收64.5亿美元、净亏损1.2亿美元。最新市值65亿港元。

  鸿腾精密(HK:06088),于2017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主营电子产品核心零件连接器。2023年营收42亿美元,净利润1.3亿美元,最新市值230亿港元。

  工业富联是鸿海精密体系中的第四家上市公司。苹果手机组装是令鸿海精密扬名立万的业务,且主要生产基地、百万员工均在大陆,照理应注入A股上市公司。2018年1月,日本财经媒体曾爆料说富士康有此打算。

  但最终,鸿海精密将体系内通讯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业务及相关资产(31家境内、29家境外)注入工业富联。

  2018年2月1日,工业富联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36天后(3月8日),工业富联“过会”,成为“神话”。

  工业富联IPO发行新股19.69亿股,发行价13.77元,募集资金272亿元。IPO后,工业富联总股本达197亿,对应的市值2712亿。

  靠天吃饭、挣辛苦钱

  代工企业都是“靠天吃饭”,工业富联的“天”是亚马逊、微软、英伟达。

  1)营收增速不高

  工业富联第一主业是“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包括网络设备、通信网络设备高精密机构件和电信设备等。第二主业是云服务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电源等。

  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

  2018年,通信设备收入2592亿,占营收的62.4%,同比增长20.8%;

  2019年,通信设备收入减少5.6%至2446亿;

  到2021年,通信设备收入2580亿,比2018年还少12亿;

  2022年,通信设备收入2962亿,同比增长14.4%;

  2023年,通信设备收入2790亿,同比下降5.8%;

  2018年-2023年,通信设备收入增幅仅7.6%,年均0.15%,基本没有成长性;

  云计算

  2018年,云计算收入1532亿,同比增长27.3%;

  2019年,云计算收入1629亿,同比增长6.3%;

  2020年、2021年,云计算收入分别增长7.6%、1.4%;

  2022年,云计算收入2124亿,同比增长19.6%;

  2023年,云计算收入1943亿,同比下降8.5%;

  2018年-2023年,云计算收入累计增长26.8%,年均4.9%,增速不算高;

  2)毛利润率低

  代工企业的客户不仅享有绝对的主导权而且赚取了绝大部分利润。各家代工企业竞争,你想赚10%的毛利润,友商说能赚5%我就干。

  鸿海精密贵为“代工企业翘楚”,毛利润率却不高。苹果每部手机净利润数千元,代工厂毛利润只有50元。

  2018年,通信设备和云计算毛利润分别为287亿和64亿,毛利润率分别为11.1%和4.2%。

  2022年,通信设备和云计算毛利润分别为274亿和84亿,毛利润率分别为9.3%和4%;

  2023年,通信设备和云计算毛利润分别为273亿和9亿,毛利润率分别为9.8%和5.1%;

  2023年,通信设备、云计算毛利润合计372亿,较2018年增长6%,年均1.2%。

  工业富联最近两年暴涨,全赖AI服务器市场的火爆。但工业富联云计算业务毛利润率仅为5%,英伟达毛利润率超过75%,两者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3)净利润原地踏步

  2021年-2023年,工业富联归母净利润连续保持在200亿以上。2023年净利润210亿、净利润率4.4%。

  2018年-2023年,工业富联净利润累计增长24.2%,年均4.4%;

  2024年Q1.工业富联净利润41.8亿,同比增长33.8%。7月上旬,股价创上市以来新高29.47元,动态市盈率达35倍。

  过往5年,工业富联净利润增速不到5%,2024年Q1净利润高增长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近30倍PE有些高估了。

  更重要的是,工业富联境外资产规模大、效益低,存在减值风险。

  60家子公司问题多多

  工业富联是由鸿海精密体系内60家子公司(境内31家、境外29家)“组装”而成的控股公司。

  工业富联上市前,笔者曾对60家公司提出过三个问题:

  第一,收购对价主要依据净资产,但部分标的公司盈利能力差。这样一来,收购价格对应的市盈率偏高。比如国基电子净资产、净利润分别为23.6亿和6670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2.8%。收购价为28.34亿(较净资产溢价20%),市盈率42.5倍。

  第二,重组标的负债率偏高且几乎全部是流动负债。比如CNT GS总资产近33亿美元,净资产只有6261万美元;河南裕展总资产913亿,净资产只有15.6亿;深圳裕展总资产363亿,净资产仅1.9亿;深圳富桂总资产136.5亿,净资产为负1.1亿;FPI Ltd.总资产高达115亿美元,净资产仅110美元!

  截至2017年末,工业富联总负债1204.1亿,其中流动负债1203.8亿,占比99.97%!

  截至2024年3月末,工业富联总负债1308.6亿,其中流动负债1248.5亿,占比仍然高达95.4%。

  第三,大量公司疑似空壳。特别是济源鸿富锦、武汉裕展、鹤壁裕展、河南福匠这4家子公司,净资产、净利润均为零。另外,还有16家净资产、净利润均不足1万元。60家子公司,20家疑似空壳。

  庞大的境外资产

  1)“带病上市”

  工业富联境外子公司分布于美国、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捷克、墨西哥、印度、匈牙利等地。

  根据2018年5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P102~P104)。

  工业富联境外控股子公司盈利能力极为低下。总资产排名居首的5家公司:

  排名第1的FPI Ltd.,总资产115亿美元,2017年净利润110美元!

  排名第2的CNT Samoa,总资产108亿美元,2017年净利润0美元!

  排名第3的IPL International Ltd.,总资产87.6亿美元,2017年净利润0美元!

  排名第4的CNT GS,总资产33亿美元,2017年净亏损465万美元!

  排名第5的弘佳公司,总资产21.5亿美元,2017年净利润为0美元!

  Top 5总资产达365亿美元,2017年净亏损约465万美元!

  资产的定义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关于数千亿境外资产给发行人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普华永道(收取八位数审计费用)的背书难以令人信服。工业富联有“带病上市”之嫌。

  2)境外资产现状

  自2021年起,工业富联年报中出现“境外资产占比较高的相关说明”。

  2021年未、2022年未、2023年未,工业富联境外资产分别为1494亿、1606亿、1632亿,约为总资产的60%、净资产的120%!

  判断某宗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依据是:能否回收与资产账面值等额的现金(或自由现金流)。

  《2023年报》披露了占比较高的两家境外企业,但没披露最新资产金额(只知道2017年末数据):

  CNT SG——2017年末总资产33亿美元;2021年-2023年净利润23.4亿人民币,平均每年1亿美元,靠盈利收回33亿美元需要33年!

  FPI Ltd.——2017年末总资产115亿美元;2021年-2023年净利润4.15亿人民币,平均每年1900万美元,靠盈利收回115亿美元需要605年!

  投资人有理由质疑,工业富联1600多亿境外资产是否有“水分”。假如需要计提十几个点的资产减值准备,区区200亿利润将被“冲”得干干净净。

  资产减值重创企业利润的例子比比皆是:

  2023年,A股市场有900家企业发生商誉减值,其中327家因此陷入亏损;光伏板块63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接近330亿,其中隆基绿能、通威股份资产减值分别为70.3亿、62.4亿。2023年,隆基绿能净利润下降27.4%、通威股份净利润下降47.3%、海通证券净利润下降84.6%、步长制药由盈转亏……

  本着对投资者负债的宗旨,工业富联应当尽早对境外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Copyright © 2022股票财经365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