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前后的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08年利率走廊调控提上日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涨”,美联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偏向稳定物价,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操作目标是借入准备金数量。1987年股市崩盘,为了确保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操作目标转为盯住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水平,但是并没有明确,直到1994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看作公开市场操作短期目标,此后美联储在操作目标上形成了频繁微调基准利率的调控方式,一般来讲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存在周期性一致。1990年7月-1992年10月,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拉动经济增长。1994-1995年7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防止美国经济过热。2003年后,美国利率调控开始带有利率走廊特色,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行量化宽松与利率走廊结合的调控模式,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已经很低。
1.2 英国利率市场化:一步到位
英国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一口气”完成的,1971年提出《竞争与信用管制》,直接废止银行间利率协定。但过于激进的举措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1973年不得不实行部分利率管制,此后逐渐放开。针对存贷款利率,英国实际上并不激进,通过每周公布一次的最低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直至1981年才完全放开。
改革背景:高通货膨胀率叠加资本外流,英镑收支危机爆发。英国银行业从一战后实行“利率协定”,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础,规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同时政府放开外资银行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频繁,欧洲美元市场不断扩大,银行业竞争加剧。利率管制缺乏弹性,国内资本大量外流。1967年11月,爆发英镑收支危机,大幅贬值。
路径与进程:利率市场化与其他措施同时进行,一步到位。1971年5月英格兰银行公布《竞争与信用管制》的报告,提出同年9月废止银行间利率协议,由银行自主决定利率,同时取消分业经营限制、废除对银行的贷款限额管理、对所有银行实行统一的最低流动性比率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同步实行的好处在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存贷款利率,英格兰银行实际上采取间接管控,直到1981年才完全放开。1972年10月,英格兰银行决定以最低贷款利率取代贴现率,成为商业银行指定利率的参照,每周公布一次的最低贷款利率实际上成为所有商业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的参照。
改革后的危机:全球通胀,英镑贬值压力大。1973年,全球普遍性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英镑面临贬值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干预利率,要求银行不得对1万英镑以下的存款支付高于9.5%的利率,直到1975年2月才终结。1981年8月,英格兰银行取消最低贷款利率,1986年取消对抵押贷款利率的指导,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国民威斯米斯特四大行的贷款利率在市场上扮演着最低贷款利率的角色。
利率市场化前后的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转为调控基准利率。20世纪60年代,最终目标偏向国际收支平衡,中介目标是利率,70年代侧重稳定通货,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90年代以后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唯一目标,中介目标改为监测基础货币、利率、汇率等指标,放弃货币供应量。操作目标为短期官方利率,例如隔夜拆借利率、短期国债、短期银行拆借利率。1996年后,英格兰银行引入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以此调控市场流动性和改变市场利率。